top of page
Writer's pictureZelene Schlosberg

Ten Questions for Feminist Art

Updated: Nov 9, 2021





为了推进中国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和向公众传播相关知识,郭桢、林新和蒋贞蕾联合策划了《十问女性主义艺术》研讨与展览活动,将于2021年5月中旬在北京开幕。“把女性艺术写入艺术史”是 “先锋姐姐”的运营理念。《十问女性主义艺术》研讨与展览将拉开国内研讨女性主义艺术的大幕,研讨内容会在艺术号自媒体“先锋姐姐”发表,自2021年5月中旬起,以每周一期一个问题的方式,连续十周发布十期研讨文章,

《十问女性主义艺术》活动的首席策划、旅美著名女性主义艺术家和独立策展人郭桢女士认为,《十问女性主义艺术》是针对那些多年来持续关注女性主义理论、从事相关的艺术实践的艺术家、理论家和策展人展开的。这些长期活跃在艺术领域裡的女性,各有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在各自的艺术实践中也以不同的方式探讨过类似的问题。整体来说,她们对女性主义理论的认识和阐释角度可能有一定差异,但是,在最基本的观点上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在多元社会里的能有多元表达,希望社会各界能认同这些多元表达,以促进更多女性艺术家带来更多有自己性别意识的作品,以此彰显女性对社会发展的独特影响。这次研讨的十个问题,也是女性主义艺术领域经常引发争论的焦点问题,曾因其产生过诸多困扰、分歧和误解,希望通过这次《十问女性主义艺术》的学术实践,女性主义艺术能获得各界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并有一种自由热烈的学术气氛来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女性艺术家进入交流圈,以理论的探讨与交流打开女性艺术家的视野,在促进女性主义艺术在本土发展的同时,加强世界各地华裔女性艺术家的联系,提升华裔女性艺术家的影响力。


策划者之一林新女士是一名女性主义艺术家,也是一名活跃在相关研究领域的高校教师。林新女士认为,女性主义艺术是从一个西方泊来的概念,在中国自然有一个落地生根的本土化过程。期间涌现了不少优秀的女性艺术家,她们以新的理念为本土带来了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成果,为开拓发展本土艺术领域付出了诸多努力。但也应该看到,女性艺术家努力的同时有诸多因素给她们带来了困惑,若无从学术研究到艺术实践的集体探讨,个体很容易陷入孤立的迷惘之中,创作也容易被卷进世俗的潮流。作为一个学者,林新女士正在展开系列女性主义艺术研究计划,内容包括对女性艺术家的群体研究和对个体的访谈。她希望自己的研究能记录一个时代女性主义艺术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希望能由此扩展自己艺术实践的视野,以女性意识的独特表达促成创作风格的进一步个性化。


另一位策划者蒋贞蕾女士在艺术创作之余,一直在坚持经营推广女性主义艺术的自媒体,以专业视角在本土介绍海内外女性艺术家的艺术创作,传播新的理念,促进女性主义艺术在本土的发展。 蒋贞蕾女士认为,在媒体出版平台策划更多的展览机会,通过营造一种带鼓励和支持性的学术气氛,对女性艺术的创作和繁荣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她希望通过参与策划《十问女性主义艺术》研讨展览和在自己的自媒体上发表研究成果,能与更多的女性艺术家进行互动,让自己进入艺术的前沿思维领域,她认为,这次探讨碰撞出的火花必将照亮今后的艺术之旅。


参与《十问女性主义艺术》研讨展览的20名女性,均为在国内外活跃的艺术家、理论家和策展人,其中有多名旅居美、德、法等国多年的资深女性艺术家和学者。郭桢女士自2016年以来,在国内策展过多次大型的女性主义艺术主题展,她深切地感到本土女性艺术家需要有更多的交流空间,以获得更多的支持和鼓励。2020年,她在线上建立“国际女性线上连续个展”学习小组,获得了全球诸多艺术家与学者的支持(其中包括多个关注性别主题的男性策展人)。三位策展人一致认为,《十问女性主义艺术》研讨展览活动是一次实验,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寻找更正确的答案,因为答案永远在探讨之中。活动的目的是为女性主义艺术营造出一个开放的交流空间,吸引更多的、不同性别的艺术家、策展人、学术研究人员以及艺术收藏爱好者进入交流圈,持续关注女性主义艺术或加入探讨的队伍,促进更多的人关注本土女性艺术家的创作实践。

附:

《十问女性主义艺术》的十个问题:

1. 女性主义艺术是伪命题吗?

2. 为什么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很少?

3. 超越性别还是不超越性别?

4. 后女性主义艺术来了么?

5. 女艺术家面临的困惑是什么?

6. 本土的女性主义艺术应该是什么?

7. 适合女性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是什么?

8. 如何突破男性艺术视角?

9. 男人是否可做女性主义艺术?

10. 200年后的女性主义艺术是什么?


活动参与艺术家、理论家、策展人名录:

艾蕾尔,陈丽华,郭桢,何雨,蒋贞蕾,李心沫,赵文靈,林新,林苒,倪安琪,孙国娟,舒华蓉,唐梦,王垚力 ,雪芹子,庸现,周巧云,郑晓洁,张芳,张爽, 钟乐文 。

海报设计:

李晶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