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有氧”江湖”——评蒋贞蕾新作《后城市游荡》系列

Writer: Zelene SchlosbergZelene Schlosberg

有氧”江湖”

——評蔣貞蕾新作《后城市游蕩》系列

文:赵文靈

旅美新銳藝術家蔣貞蕾的新作,來自畫布上的「后城市游蕩」,如同一股清風,無疑為兩年來由于Covid-19 疾病全球大流行造成的如此压抑的世界及時送來新鮮的氧氣。


在伦敦沃尔特画廊在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群展、香港天趣女性藝術基金會《她力量》全球女性藝術展、美國Context邁阿密藝術博覽會上,她的作品頗受到藏家們青睐。 2021年12月18日,位於紐約曼哈頓Downtown 的老牌藝術機構—美華藝術協會(Chi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 CAAC) 456画廊將為蔣貞蕾舉辦為期約一個月的個展,向公眾展示其2020-2021年創作的共計12件裝置作品。


《后城市漫游》系列采用以多窗口并置和縱深復疊結構,從形式語言上展現出不斷轉換的場景和聚焦深度。蔣貞蕾制造出帶觸角的虛擬人形作為一種指代索引,誘導觀看者的注意力不斷徘徊于作品表面或深入內核,隨之產生事物關聯的暇想。另一方面,蔣貞蕾不惜毀坏完整的畫布,甚至大刀闊斧地切割、撕扯、剪斷,用細線拉伸,然後再包裹、縫合。她將女性獨有的細節表達到極致,讓我們在窺探空間景深的同時,體會從幻想到傷痛,從沈寂到呼吸,從希冀到痊癒,一種游蕩于”江湖”之中泛人類心靈成長歷程。

法國哲學家雅克·德里達曾經說過:“關於心靈印記的觀念本質上與音節上的觀念聯系在一起。如果沒有感性的顯象與活的顯相(心靈印記)之間的區分,時間化的綜合就不可能進行。” 蔣貞蕾的作品注重其章節組合之間的樂感與節奏,反復出現的氧氣瓶象徵著生命能量,始終與懸浮、繁殖、無從著陸、飄移的感性情緒表達交織在一起。作品《韌帶》和《意願》在創建一種神秘可能性世界—子宮,將母體內部的微觀物質以及生物音符化延伸至人类学本源:自我逃逸投射到與外部真實世界的緊張關係。


《韧带》,帆布,亚克力,线,102x102x3.8 厘米, 2021年 | Ligament, canvas, acrylic, thread, 40x40x1.5 inches/102x102x3.8 cm, 2021


蔣貞蕾出生在湖南永州—以誕生志怪神話而著稱的故鄉,所以她骨子裡存在著無數個獵奇因子。她認為人類在發展中不斷制造神話奇跡的同時卻一直沒有離開過對歷史的復迭。作品《四季》再現她童年記憶中的月光寶盒以及深山密林裡的歲月。而在《變形》作品里的表達則是另外一番光景:天梯瓦舍,在成長中的“大宮女”(Grande Odalisque )(原作者安格爾),那是不识天地、却被一浪“江湖”襲來而處於圍困中的迷茫。


《变形》,帆布,亚克力,线,51x51x3.8 厘米,2021年 | Transform, canvas, acrylic, thread, 20x20x1.5 inches/51x51x3.8 cm, 2021



《意愿》,帆布,亚克力,线,61x61x3.81厘米,2021年 | Testament, canvas, acrylic, thread, 24x24x2.5 inches、61x61x3.81cm, 2021



《四季》,线,帆布,钉子和珠子,61x53x5厘米,2020年 | Four Seasons, Thread, canvas, nail and beads, 24x 21x2 inches/61x53x5cm 2020


從創作題材上,她結合符號化文本,作品《誤解》、《通風》、《機密》在探討和思考所謂“自我認知與社會,崇高與使命”等問題。《流亡》與《懸浮》則力圖讓嚴肅的社會話題變得更輕鬆幽默化。


《误解》,帆布,亚克力,纸拼贴,50x63x5厘米,2020年 | Misunderstanding, canvas, acrylic, paper collage, 19.5 x 21 x 2 inches/50x63x5cm, 2020


《通风》,帆布,亚克力,线,61x61x3.81厘米,2021年 | Vent, canvas, acrylic, thread, 24x24x1.5 inches/61x61x3.81cm, 2021



《机密》,2020,线、帆布、金属线、珠子、亚克力、纸拼贴画,47x40x5厘米,2020年 | Confidential,thread, canvas, wire, beads, acrylic, paper collage, 18.5 x 16 x 2 inches/47x40x5cm, 2020



《悬浮》,帆布,珠子,火柴,线,15x6.35x3.81厘米,2020年 | Suspended, Canvas, beads, matches, thread, 6x2.5x1.5 inches/15x6.35x3.81cm, 2020



《流亡》、线、帆布、珠子、亚克力、纸拼贴画,51x66x7.62厘米,2021年 | Exile, thread, canvas, beads, acrylic, paper collage, 20 x 26 x 3 inches/51x66x7.62cm, 2020


作品《觀察》從某种程度上是蔣貞蕾對于绘画中創作新秩序的有效實驗。點睛之處是將保羅·塞尚(Paul Cézanne )名畫《玩紙牌的人 》(The Card Players)巧妙安置在旋涡之後,以隱涉紙牌政治與國家之間的角力,意味深長。


《观察》,帆布,亚克力,线,51x51x3.8 厘米,2021年 | Observe, canvas, acrylic, thread, 20x20x1.5 inches/51x51x3.8 cm, 2021

她運用與藝術氣質相关联的政治美學,其中以30年代被稱為美國文化象徵之一的格蘭特·伍德(Grant DeVolson Wood)經典畫作《美國哥特式》(American Gothic) 為藍本的《后城市游荡》,是對歷史參考背景之當下現實社會的再詮釋,破解人類的生存密碼,以探尋其中的“江湖”法則。


《后城市游荡》,帆布,亚克力,线,102x162.5x3.81厘米,2021年 | Flâneur Redux, Acrylic, Canvas, Thread,40x64x1.5 inches/ 102x162.5x3.81cm,2021

其實在人类基因中都存在“江湖”的密码。只要勇於打开表面的栅栏,將自我意識与外部現實世界拉開距離,讓徐徐清風進入藩籬之後。作品因有了呼吸將會變得更加丰滿、輕盈而充滿生機,這或許正是蔣貞蕾12件新作的有氧方程式。


《歪斜》,线,帆布,钉子和墨,56x53x7厘米,2020年 | Askew, thread, canvas, nail and ink,22x21x3 inches/56x53x7cm, 2020


文靈寫于紐約

2021.12.16.



蒋贞蕾 ( Zelene Jiang Schlosberg)出生于湖南永州,2001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2009年旅美从事艺术创作,现居芝加哥。过往个展包括“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伊利诺伊州立大学芝加哥分校,2012),“过渡景观”(密苏里州北中央学院,2019),“悬崖”(伊利诺伊州东中央学院,2019),“无间之距”(英国伦敦沃尔特画廊,2021)。个展“后城市游荡”于 2021 年底在美华艺术协会Chinese American Arts Council (CAAC)(纽约)举行。参加多个国际和美国的艺术群展,包括美国周氏兄弟艺术中心、韩国CICA美术馆,英国皇家雕塑家协会和香港天趣女性艺术基金会《她力量》全球女性艺术展。她的作品“方向 #0” 是作曲家约翰利伯瑞特(John Liberatore) 2018 年发行的 CD 专辑“线画Line Drawings”(奥尔巴尼唱片公司)的封面。她的作品也可以在艺术家谈话杂志(英国)、工作室参观(美国)和艺术市场杂志(以色列)上看到。蒋贞蕾是2021年美国“上下文”迈阿密艺术博览会(CONTEXT Art Miami 2021) 的参展艺术家,并将参加于2022年1月在美国加州举办的洛杉矶国际艺术博览会(LA Art Show 2022)。


赵文靈


资深艺术经理人、策展人, 目前生活工作在纽约。 就读于中央美院主修艺术理论与批评,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当代艺术管 理专业。曾经担任北京798时态空间运营总监、798艺术工厂主持,现任美国 汉文化协会艺术总监。


组织、策划和主持过多场重要的艺术展览、活动和拍卖会。主要的艺术展览 和活动有:纽约ASA 大学《中国文化月》活动(2020),纽约汉文化协会首场艺术品拍 卖活动(2019),《自在-流芳》艺术展 (2014)、798艺术工厂2013年当代艺术 拍卖活动、《先锋岁月-摄影中的798》(2013)、《798十年海报展-纸上的展览 史》(2012)、《集合798》艺术展 (2010)、《中国记忆》(2009)。



Comments


© 2025 by Zelene Jiang Schlosberg. Official Site. All rights Reserved

Sculptural Artwork, wall sculpture, three dimensional artworks, Avant Garde art, Mixed Media Artist, women artists, fiber art, textile artist, contemporary abstract art, Chicago contemporary art

bottom of page